close

想像以下的場景:病患躺在未來的手術台上,剛經過上方一排感測器的掃瞄,外科醫師利用掃瞄結果修飾先前由網路下載的3D設計圖,房間另一端的3D印表機立即依據外科醫師的設計開始列印客製化植入物,然後外科醫師以專為此流程設計的3D列印手術工具將植入物植入,手術完成後,外科醫師將使用過的手術工具丟在專用的容器內,其將被回收供以後3D列印使用。

聽起來像科幻小說的情節,但事實上,真的僅有一步之遙!

再來看看3D列印在醫學方面的進展。密西根大學的醫師3D列印了客製化、生物可再吸收的植入物,救治病情嚴重的嬰兒;海地正在推行診所可以3D列印臍帶夾鉗及其他簡單醫療器材的計畫,當具備3D印表機及網路時,這些診所可以下載複雜的模型並列印自己的醫療器材,而能避開腐敗、無效率的進口系統,如果海地可以做到,其他國家應該都沒問題。

依需要備置的3D列印製造模式可以解決醫療器材業及其客戶的各類問題,例如,醫院可以免除存貨清單、訂購、儲存及再使用(清潔及消毒)的頭疼問題,器材可以只用1次就丟棄(或回收、再製使用),製造商也不再需要擔心包裝、消毒、架售期及安定性等問題。

聽起來很完美,但3D列印要充分發揮其潛力,醫療器材業仍有以下的課題需要面對。

如何測試3D列印的器材

3D列印的植入物及其他個人化器材的測試賦予產業很大挑戰。當器材是為特定的個人量身訂做的時候,如何進行臨床試驗?其基準是否為手術1年後沒有預料之外的問題且3年內完全再吸收?也許個人化藥品(一項產品專為一人量身訂做)需要某些更個人化的試驗,又或許我們要驗證的是客製化3D列印器材的製程,而不是最終產品。

法規要求

如何規範醫界的3D列印?在密西根大學的例子中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(FDA)特許客製化3D列印器材的緊急使用,但當下一次研究人員想將類似的客製化植入物用在不同的病患,又該如何?是否將先前的器材使用視為已開先例?研究人員能否得到另一個緊急使用、人道器材(HDE)或客製化器材(CDE)的特許?如果想將客製化器材提供給一般大眾,又該如何?是否要經過510K)的程序或上市前核准(PMA)?就法規面而言,某些3D列印的器材(如結合器材、藥品及生物製品者)是否為真正的醫療器材尚有疑慮,好消息是FDA已針對3D列印及新興科技引發的複雜法規議題進行檢討。

是否需要新的商業模式

當家用醫療器材的需求增加與家用3D印表機的普及化交會時,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?專家預測將出現一個醫療器材的勇敢新世界,屆時病患可以在家中下載及列印自己的醫療器材。果真如此,器材製造商將何去何從?也許現在是思考新商業模式的時候了,銷售設計而非器材的日子也許很快就會來臨。

對生物有善的材料(Bio-friendly materials)是否可以取得

當被問及醫療器材業在科技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?大部分的3D列印賣方都有相同的答案-生物相容的塑膠材料。雖然3D印表機常用的一些材料可視為生物相容,但不是可植入的等級(Implantable grade),即,其僅可以和身體外部接觸。也就是說,現在已經有生物相容的材料,但缺少對生物有善的材料。

很明顯的,3D列印在進入醫療的主流之前仍有很多問題需要回應,隨著科技的持續進步,會有更多的問題產生,再生性藥品(Regenerative medicine)及3D列印器官就是最好的例子。如果只是建立3D列印植入物的測試協定及法令規章就這麼困難,那麼規範3D列印器官的困難度就可想而知。

專家鼓勵醫療器材業者敞開胸懷擁抱3D列印帶來的風險及機會,雖然橫在前方仍有許多障礙待克服,但沒有什麼是不可能,只是不可能要耗費較長的時間

(取材自meddeviceonline.com

arrow
arrow

    lazybone19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